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国内
中 国 墨 竹

发布时间: 2017-11-06 14:42 来源: 中国巴蜀在线 字体: [增大] [减小]

摘要: 目前,一股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在华夏大地涌动,这既是文化的悲哀,更是文化的觉醒。说其悲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己被毁得所剩无几,说其觉醒,是物质生活富足后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回归,保留了文化复兴的火种和希望。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国画可谓是一颗明珠,能将国画艺术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墨竹是典型的代表。

中国墨竹

——养在深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友军



一、背景:

目前,一股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正在华夏大地涌动,这既是文化的悲哀,更是文化的觉醒。说其悲哀,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己被毁得所剩无几,说其觉醒,是物质生活富足后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回归,保留了文化复兴的火种和希望。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国画可谓是一颗明珠,能将国画艺术意境表现的淋漓尽致的,墨竹是典型的代表。


二、悠久的历史:

墨竹起于唐,盛于宋,光大于元,历代都有高手佳作,至今长盛不衰。历代画竹中,在手法上有两种,一是勾,二是写。


墨竹的起源,有三种传说,一说是吴道子,一说是王维,另一种说法是唐明皇李隆基。都无文献可考证。

在宋代,墨竹已很盛行,造型也趋于完美,不仅形似逼真,在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等方面,也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以文同的墨竹来说,在形象上已达到“疑风而动”,看他的画“如坐渭川淇水间”这样的形神毕具;他在用笔上的写草书一样,下笔如风雨,把书法用到了绘画上;在用墨上,画竹叶“墨深为面,墨淡为背”有了浓淡变化;在构图上不仅画全竹,而且有折枝,形式趋于多样,檩栾潇洒,气韵风发。修、稚、正、背皆有理致,枝叶扶疏,纤密不乱。更为突出的一点是在作画之前他主张要“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作画时要“振笔直遂、兔起鹘落”,“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通过墨竹形象表达“拂云而高寒,傲雪而玉立”的意境,“招月引风”,寓意言情。文同的墨竹,以划时代的面目出现,古人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他对后世的影响,犹如山水画之王维,书法上的王羲之,为人所宗。




元代在历史上形成一股墨竹热潮,推动了墨竹创作向形式的完美化、技发的规范化、风格的多样化方面发展。如李衍的法度谨严,管道升的年清秀纤细,王蒙的纵横淋漓,顾安的风姿潇洒,柯九思的笔墨苍雄,倪瓒的逸笔草草,吴镇的劲简,都使墨竹的造型、寓意、气度韵致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元代是墨竹发展的黄金时期。

从明代整个时期看,还是在写意和笔墨上的追求为主流。陈芹、朱完、唐寅、归昌世等人,笔力劲健,墨色焕发,各有风格特色。


到了清代初年的石涛,集前人之大成,在形肖、笔墨、神采、意境等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气势磅礴,笔墨淋漓。石涛为墨竹开辟了一个新纪元。清代初年不少画家,赋予了墨竹多种风格面貌,如朱耷的笔简意足,吴宏的洒脱奔放,诸升的工丽严谨,恽格的清润淡雅,李方膺的狂放姿肆,金农的古拙清新,各领风骚。独郑板桥兼备众家之长,创出一种偏于清瘦健拔的格调,再配以自称“六分半书”的“震电惊雷之字”与“掀天揭地之文之诗”,而独树一帜,为时人所重而风行与世。

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将金石之气溶入墨竹之中,羊毫长锋,缓慢行笔、如刀镌石,力足扛鼎,写出了独具特点的墨竹。


三、特殊的地位:

入画物类,虽总数近百种,但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少数成为专科。 “中国墨竹”早在古代绘画中就被专立一门。北宋中叶,集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于一身的文同(北宋时四川三台县永泰人)和苏轼(四川眉山人)以竹为绘画题材,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创作主旨,以水墨方法为表现形式,以诗、书、画结合为艺术内蕴,创立了湖州竹派。自此,一大批追慕者,在绘画创作的功用、审美情趣的崇尚以及艺术表现的形式诸方面,奉文同、苏轼为始祖,旨趣一致,承袭相接。元丰元年(1078年)文同奉命赴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途中病故。苏轼受命继任湖州太守。画派因此而得名。湖州遗风经历了南宋、辽、金的发展期和元代的繁盛期。明代以后,是师法文同还是得玉局(苏轼)遗法,已成为泾渭分明的两种风格。凡评为师法文同者,都是结构谨严,章法紧凑,如元之李衍、顾安,明之王绂、夏昶,清之诸升,现代徐宗浩等。而得玉局遗法者则是笔墨酣畅、豪放纵逸,有金之王庭筠,元之倪瓒,明之朱完,清之瞿应绍,近代蒲华等人。还有的兼采两家之长,而独具自家特点。如元代的吴镇,清代的石涛、郑板桥等。“湖州竹派”是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15个画派中最具代表性的画派之一,对中国文人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独特的魅力:

墨竹为什么能招得画家青睐,博得如此厚爱呢?

首先,它是画家寄托思想感情最惬意的工具。竹本身有节、空心、竿叶俱青、干身挺拔、长势蓬勃、生命力强而又四时不改本色。文人画家借物比兴:有节,可以联想到节操;空心,就是虚心;干直可比着正直不屈;枝叶一色,可以喻为文质并融;长势向上,犹如壮志凌云;经霜不变,更是不畏强暴的象征。而虚心抱节,洒然清风,碧玉傲霜,直节凌云是常见的画题。它以一种秀劲挺拔特殊美的魅力启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并引起了人们的喜爱欣赏之情。而历代所创作的无数名作,更使人畅神快心。


有的画家借以比喻人品道德,吴镇在《画竹》中道“亭亭月下阴,挺挺霜中节,寂寂空山深,不改四时叶”这是喻人;有的借以喻志,如文同、吴镇等画竹,常呈蜷曲之状,强调百折不挠、倔强求伸的精神。有的借以喻情,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是寓对人民疾苦同情之情;而吴昌硕的“客中虽有八珍尝,那急山家野笋香,写罢员当独惆怅,何时归去看新篁。”是寓不想在外为官的思乡、思归之情。而金农《题竹》所说“竹里清风竹外尘,风吹不断少尘生;此间干净无多地,只许高僧领鹤行。”是隐喻当时社会是非太多,容不得好人存在。凡此种种,文人画家笔下丰富的寓意不胜枚举。


从情绪上说 画家的喜怒哀乐都可以在画竹上抒发。元代觉隐说要以怒写竹;文同的“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是以壮写竹;郑板桥的“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是以勇写竹;李方膺的“自笑一身浑是胆,挥豪依旧爱狂风。”是以放写竹;吴镇的“戏扫清风五百竿”是以畅写竹;倪瓒的“排闷不须千日九,聊将小弊写龙蛇。“是以郁写竹;高壁的“试看枝上露,不及泪痕多。”是以伤写竹。胸次芒角,笔底峥嵘。颠簸的身世,复杂的心情,都可以托竹写出,画家们爱画这一题材,就不难理解了。解放以来的墨竹作品,有的写毛竹丰收,表现人民的喜悦,有的赞美新生事物的出现,犹如雨后春笋,仍是画家歌颂社会主义而喜用的题材。


墨竹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他集中了绘画美与书法美于一身,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古来画法即书法,时从用墨窥良工”书画相通,是中国画的特点,而这一特点在墨竹上的表现尤为突出。赵孟  有诗说:“石如飞白木如箍,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古人把画竹叫写竹,就是因为它通于书法。王绂曾强调,画竹之法“干如篆、节如隶、枝如草、叶如真”。墨竹是书法的绘画,也是绘画的书法。郑板桥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淡浓,竹更要淡浓,书法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看来墨竹与书法在用笔、用墨、行款、章法等方面都是互通的,画家以书法功夫来充实绘画的韵律;历来也有不少书法家试画墨竹,以墨竹的风度来丰富书法的美,为墨竹开拓了更广阔的领域。

五、深厚的土壤:

墨竹有无止境的探索,更可容纳书画高深水平的发挥。然而,它又具有简而易为,适于不同水平人作画的特点,在画竹作品中,文人墨戏,逸笔草草者不乏其例;儿童涂鸦,初学练笔者也时有所见。画家可用其作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初学者也可作为绘画启蒙的入门。画家爱画,书家也画,初学乍练者也能画,这样墨竹作画的范围扩大了。众人拾材火焰高,百花怒放之势,也就自然形成。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盛行原因,就是他的群众基础,以上已经提到了它集中了书法与绘画的美,迎合了民族的欣赏习惯,当然这里边就有了群众性。更关键的是竹这种植物,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福利和方便,群众对它有感情。竹,在文人画中与兰,梅,菊合称“四君子”。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就与其他三者不同。竹笋可食,竹材可用。既可制器,又能造纸。古代乐器、兵器的产生,很多就出自于竹。竹全身是宝,它对人类历史,文化的发展贡献很大,群众熟悉它、喜欢它。绘画是美的造型,使之入画,自然会博得众多人得欣赏,更何况通过诗人,画家的笔又升华出了“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醇吸潇湘色,吐出万竿绿”,“霜重风毛碧,月明龙气寒”等清新美妙的意境,更扩展加深了墨竹形象美的魅力。


墨竹在文人画中受到士大夫们的钟爱,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谓雅俗共赏,所以繁衍兴盛,风行不息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我们四川不但是产竹大省,更是名震海外的“湖州竹派”的正宗发源地,我们当珍爱这个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如此,慰天慰地,慰人慰己!


发表评论2 喜欢
看不清?点击图片更换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运营机构|网站声明
投稿邮箱:bashuol@163.com 24小时值班热线:13008332538/15928542182 QQ:1374707411
Copyright © 2006-2021 Bashuol.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渝ICP备15006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