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摸仿任何东西,去见万物的性灵
——得意忘形的断想(八)
建立自己的面貌不易。这不易,不是点灯熬油设计出来的。个性一定是在全方位不断积累中,自然形成的。个性是对一种热爱的不断增强、不断观照与摸索体悟而成的。搞艺术创造,你可以不成熟,但一定要与众不同。
我以前很喜欢张大千的画,不喜欢陈子庄的画。不知不觉中,我现在反过来了,对陈子庄的画喜欢到骨子里了,把张大千的画不放在眼里了。这是因为陈子庄就是陈子庄,而张大千并不是张大千,他的画无论山水人物花鸟似承相识,沒与古人和时人拉开距离,千人一面,说他的画是“行画”也不为过。
张大千和陈子庄的画表面看是风格不一样,但其实质是格调、气质和品味、哲理的差别。子庄先生的作品是学问、修养、性灵、气质的流露。我曾在一篇文中说过张在陈面前就是个匠人,有个老画家不赞成,他说俩人各有千秋,这说明他画了一辈子画连画都不会看。当代已故著名新文人画家朱新建评张大千的一段话很耐人寻味,他说:“我觉得张大千是中国典型的所谓才子型。‘过目成诵,一目十行' ,技巧性的聪明他肯定是应有尽有,但真正的创作性没看到多少,比较少心灵感动的东西。和齐白石相比,我觉得不可同日而语。是大聪明和小聪明的关系,齐白石属于天生丽质,张大千属于比较会穿衣服的聪明人,打扮相对得体”。王镛也在他的画语录中有一段话:“二十年前曾游青城,慕其天下之幽。见道观中有售大千先生青城册子,凡十二页。虽功力胜人,却全落旧格,亦不得’幽趣’。闻大千先生尝居青城十载,何至于此耶?后偶见《绘事微言》云:凡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此中关捩,全在一’看’字,’看’,即今之谓观察体验者。若熟视无睹,再居十载,亦无益于事也”。我认为朱新建和王镛对张大千的评价可谓入木三分,切中要害。
当我的认识改变后,在不知不觉中,我笔下的画在悄悄的变化,自我感觉好象进入到另一个境界了。但不少老朋友说我现在没以前画得好了,看不懂了,建议我还是画原来那样的画。甚至有些同道也说我有点乱来了。这一下我就有点困惑了。但我还是认准一条,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画自已的画才是硬道理,哪怕很不成熟,也是有意义的。古人云:“ 由法而理,由技而道 ”。如果一个画家停留在 “ 法 ” 和“ 技 ”上 ,他的“法”和“技”越高操,其画也会越媚俗。(辛丑秋有感於锦官城无知堂,甲辰五月重发)
以下为陈子庄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