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要闻
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 下

发布时间: 2018-12-11 16:03 来源: 字体: [增大] [减小]

摘要: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公共服务
八、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公共服务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的核心是人,关键是 12
个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的重要指示精神,优化城
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养老
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城市承载力,让老百姓在
城市中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二十三)按片区组团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尊重和顺应重庆
自然本底条件,依山就势、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坚持多中心城
—25—
市空间结构,分级分类优化完善主城各片区组团中心服务功能布
局,在各片区组团相对均衡布局优质医疗、优质教育、大型购物、
文化娱乐等功能设施,在各片区组团布局与人口分布相匹配的公
共服务设施,减少穿山、过江、跨区域、跨组团交通。中部槽谷
着力优化提升以 CBD 为核心的城市主中心,整合观音桥、三峡广
场、南坪、杨家坪等传统商圈,形成城市中心区;中部槽谷北部
片区加快江北国际机场至重庆北站区域功能调整和三产发展,形
成两江国际开放中心;中部槽谷南部片区加快龙洲湾-钓鱼嘴城市
副中心集中整体开发,形成中部槽谷南部中心。东部槽谷加快完
善茶园城市副中心、龙盛城市副中心建设。西部槽谷完善西永城
市副中心、九龙城市副中心功能。
(二十四)有序疏解和优化核心城区功能。内环以内中心地
区立足功能定位和资源高效配置,在严格控制增量的基础上,推
动强化高端要素集聚辐射。
1. 疏解传统大型商品交易市场。通过关闭并整体外迁、功能
外迁、就地转型三种方式,完成朝天门市场群等以批发为主的传
统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搬迁及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已规划并初具规
模的团结村、白市驿、西彭、双福、果园港、迎龙、南彭等区域
性大市场。
2. 疏解和完善长途汽车客运站。推动红旗河沟、菜园坝、沙
坪坝、陈家坪长途汽车客运站功能转型,加快完善龙头寺、西站、
两路、茶园、西永、北碚、鱼洞等公路换乘枢纽节点功能,推进“P+R”
—26—
建设,实现无缝换乘。
(二十五)完善和延伸优质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内环以外地
区服务功能完善,不断增强承载能力和集聚能力,推动实现主城
区功能、交通、产业、空间、人口、公共服务协调匹配。
1. 完善延伸优质医疗设施功能。内环以内地区优质医疗设施,
原则上按照“门诊和住院不扩建、床位数不增加、部分科室整体搬
迁、部分本部与分院互换、老院区功能完善”的思路向外疏解延伸。
提高医疗卫生发展质量和医疗服务品质,补足儿科、护理等专科
医疗机构短板,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优化服务流程。
2. 完善延伸优质教育设施功能。内环以内地区优质中小学在
现有规划基础上原则上不再扩建(学校危旧房改造、旧城更新改
造中涉及的学校改造等情况除外),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执行
“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整体提升办学质量。按照“兴办分校、
集团办学、对口帮扶”的思路,推动优质教育设施延伸至北部片区、
南部片区以及东、西部槽谷。
3. 做好其他功能设施完善延伸。推动将大田湾体育场改造为
全民健身中心和生态体育公园,加快建设袁家岗奥体中心综合馆
和小球馆,规划预控国际综合赛事体育中心。启动建设重庆市青
少年活动中心(市少年宫新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开展重
庆博物馆新馆、重庆芭蕾舞剧院、重庆音乐厅选址论证。
(二十六)有序推进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采用“微更新”的
方式,重点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
—27—
1. 改善公共空间环境。加快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营造开放式、
人性化、高品质的居民公共活动场所。因地制宜打开封闭的街头
景观绿地,结合老城区有机更新留白增绿。结合违法建筑整治、
背街小巷整治,推进“房前屋后”等半公共空间的改造,优化街巷
空间环境,丰富空间体验,增补绿化配置和座椅等城市家具,创
造更加人性化的街巷空间。
2. 合理利用好边角地。做好建成区边角地等零星用地的清理
利用,多举措增加城市公共开敞空间,加快建设实施社区体育文
化公园,补充公园绿地、体育设施等。到 2020 年前,完成 92 处
免费向人民群众开放的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
3. 改造提升老旧小区。开展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完善小区停车、步道、照明、给水、
排水等交通设施、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完善基本生活和公
共服务功能,重点解决居民用水、用电、用气等问题,鼓励有条
件的加装电梯、建设停车设施等。增加小区绿地和等级外道路,
开展立面整治和房屋改造等,美化提升老旧居住区形象。到 2020
年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改造。
4. 破解物业管理难题。针对部分物业企业服务意识不够、业
主自治较弱、建设遗留问题多、事中事后监管缺位、惩戒措施乏
力等问题,修订《重庆市物业管理条例》,开展“小区智管、小区
细管、小区众管”工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物业管理治理格局,
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切实落实属地属事管理责任。
—28—
大力推行物业管理扩面提质,对老旧小区引入专业化物业企业服
务,暂不具备引入条件的,指导开展自治式物业管理。到 2020 年,
创建智能物业示范小区 5000 个。
5. 更新老旧功能片区。加强政策机制建设,做好工业遗产的
保护与利用,鼓励发展创新创意产业。原则上不得采用大拆大建
的综合开发方式,在不改变原有土地使用性质、基本不增加建筑
规模的前提下,结合区域发展目标和产业升级要求,按照“一园一
策”“一厂一策”的方式推进朝天门市场、南坪老经开区等一批老旧
独立功能区的更新工作。
(二十七)加强城市整体开发与设施完善。按照“成片成组成
团”的开发模式,加强外环区域整体开发,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城、
九龙新城、茶园新城、鹿角新城等一批创新引领、产城融合的现
代化生态新城。加快完善主城各开发区、工业园区内及其周边配
套设施。加强新城新区开发整体统筹,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
优化城市土地资源供给机制,保障房地产开发与功能性配套设施
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投用,推动城市价值整体提升。提升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推进节能城市建设,根
据城市发展需要建设市政综合管廊系统,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
推广超低能耗建筑。
(二十八)着力完善街道和社区服务功能。加快建设多层级、
全覆盖、人性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统筹推进建设街道综合服
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让老百姓步行 20 分钟内即可以享受
—29—
到街道层面公共服务(街道公共服务中心、街道办事处、派出所、
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街道文化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
心等 7 项设施),步行 10 分钟内即可享受到社区层面公共服务(社
区服务站、警务室、日间照料中心、多功能运动场、卫生服务站、
社区文化活动室、菜店等 7 项设施)。加强以无障碍通道为主的无
障碍设施规划建设。按照“300 米见绿、500 米入园”的要求建成一
批百姓身边的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市民居住、就业、上学、就医、
休闲、游憩等日常活动可就地完成。落实小街区规制,通过用地
功能细分、加密次支路网等方式,划小土地出让单元。控制新出
让用地开发强度,居住用地容积率原则上不突破 2.5,降低新建居
住区建筑密度,提高绿地率,住宅小区的商业与居住功能应当相
对分离,鼓励将小区商业集中布置或者按照商业内街布置,建设
高品质居住小区。
九、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进共建共治共享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城市工作,一定要抓住城
市管理和服务这个重点,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
放型管理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
好”的重要指示精神,下足“绣花”功夫,着力推进大城智管、大城
细管、大城众管,让城市更加干净整洁有序、山清水秀城美、宜
居宜业宜游,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二十九)开展城市管理突出问题治理。主城各区以“四点、
五线、六面”为重点(“四点”即核心商圈、广场公园、交通枢纽、
—30—
历史文化街区等窗口地带;“五线”即“两江四岸”滨江路、城区射线
高速、快速路、主次干道、轨道高铁沿线等重要干线;“六面”即
老旧小区、背街小巷、棚户区、商品交易市场周边、农贸市场周
边、学校医院周边等城市管理薄弱面),抓“点”串“线”带“面”,联
动开展交通秩序、违法建筑、城市安全、市政设施、城市家具、
市容环境、广告店招、街面秩序、城市绿化、空间立面、空气质
量、水域质量、不文明行为等专项治理,重点解决城市管理领域
影响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的突出问题,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全覆盖。
在此基础上,加快完善公厕、直饮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推
进实施垃圾分类、“多杆合一”、“多箱合一”和管线下地等,持续开
展市政设施品质提升、夜景灯饰靓化、城市增花添彩、增绿添园
等行动,精心打造每一处街巷、景点和建筑,让城市一步一景、
步移景换,让广大市民享受到“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
到 2020 年,主城区市政设施设备完好率达到 98%,道路亮灯
率达到 99%;主城区城市生活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 99%;主城区重点区域市政公用设
施在线监测预警率达到 100%,市政公用设施安全隐患整治率达到
100%;主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2%,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
达到 90%;全面完成重庆市违法建设专项治理五年行动方案
(2016—2020 年),新增违法建筑得到有效遏制,存量违法建筑逐
步消除。
—31—
(三十)推进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市,适度
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构建汇聚城市数据和统筹管理运营的智
能城市信息管理中枢,完善智能城市运营体制机制,推进城市智
能治理和公共资源智能化配置。
1. 加大物联传感技术推广应用。在桥隧、人行天桥与地通、
危险源、井盖、城市照明设施、古树名木、园林绿化、城市内涝、
大型户外广告、供排水、作业车辆、人员定位等城市管理领域实
施智能互联,实现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泛感知、智
能化监控。
2. 构建智能城市管理综合平台。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城
市管理基础数据库,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完善智能城市
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园林绿化,以及“智慧消防”动态监控等城市
运行管理相关系统,达到城市管理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
察“五位一体”工作目标。
3. 提升城市管理便民服务水平。倡导人性化管理,丰富开发
智慧商圈、智慧公园、智慧停车、智慧入厕等便民功能,构建“一
站式”和“互联网+”便民系统,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为人性化服务,
推动管理上水平,让百姓得实惠。
(三十一)健全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权责明晰、
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努力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城市运行高效有
序。
—32—
1. 理顺城市一体化管理体制。完善市、区、街道、社区“两级
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强化区县政府主体
责任、市级部门协同责任,调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的积极性,营
造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增强城市综合管理的系统性、规范性和
协调性。全面推行“马路办公”,试行城市综合管理“路长制”、“巷
长制”。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
2. 完善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运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
“城市部件管理法”,构建主城区城市综合管理“一张网”。创新符合
新型城市发展规律的社区治理模式,健全社区党组织、居委会、
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居民等多方对接机制,鼓励、支持、
培育社区组织发展,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推进城市管理服务
市场化改革,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城市综合管理领域实行守信联合激励
和失信联合惩戒。以创建文明城区、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
家庭为载体,推动城市管理和市民素质提升同频共振,实现城市
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融合统一。
3. 提升城市管理法治化水平。构建以《城市综合管理条例》
为统领,市政公用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市供水节水等
为补充的“1+N”城市管理法规体系。细化完善市政设施(如护栏、
杆箱、双语标识等)、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城市管
理执法等城市管理领域的技术导则、管理规范和作业标准体系,
实现城市运行“按乐谱演奏”。
—33—
十、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增添城市发展动力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
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
进全方位开放式创新,重点围绕“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方向,
打造有利于人才吸引、资源要素集聚的空间布局、功能配套和舒
适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到 2020 年,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
占比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 57%,加
快建设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
(三十二)营造创新环境。优化城市创新发展格局,依托大
学城规划建设科技创新城,并以科技创新城为智核,联动九龙坡、
北碚和璧山,打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升级版,提升创新资源吸
引力,努力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地。统筹各类创新资源,加强一流
大学、一流科研机构高等教育和科研能力建设,优化高校专业结
构,培育更多优势学科。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更多投向创新
创造引领和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高
校,加速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研发机构。加大国家大科学装
置、国家大学科工程引进力度,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实施
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出台系列更加积极、更加开放、
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下大力气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领
军人才,着力打造能招揽人才的响亮“招牌”。强化基础研究,实
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
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
—34—
技术创新。
(三十三)健全创新平台。大手笔谋划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
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建设两江新区创新平台,以两江新
区为主要载体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
融合,形成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方式,打造国家级数字经
济产业示范区,引领全市数字产业发展。依托两江新区核心区与
重庆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升各高新区、经开区、
工业园区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平台国际化水平,引进国际学校、
国际医院,建设国际社区,争取国际性永久会址落户,加快完善
国际化营商环境、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让国内外精英人才愿意
来、留得住、发展好。
(三十四)改善创新生态。完善鼓励创新创造的政策体系,
优化政务服务,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弘扬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家
精神,加强政府与市场各方在创新中的协同,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全链条创新
创业孵化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切实解决政策落地
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国际一流的创新服务体系。完善创新研发、
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科技人才、专利导航等创新服务供给体系,
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专利池。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换平
台等创新平台,提升种子、天使、风险等创投基金规模,鼓励银
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
革试点范围,强化知识产权授权、运营和保护,培育创新氛围,
—35—
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三十五)做靓创新品牌。推进职业教育“双基地”建设、“双
师”培育和“双证”融通,培养更多“适销对路”的毕业生和创新型、
高技能、紧缺型“工匠"。精心培育有重庆特色的“双创”品牌,以创
新创业平台为支撑,通过政策体系、服务方式的再创新,形成科
技源泉充分涌流、千军万马齐奔腾的局面,筑牢我市创新型企业
壮大规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底盘。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
高交会暨军博会、智博会和国创会等创新成果展示交易平台。
十一、保障措施
(三十六)强化责任落实。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重庆市城
市提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落实城市提升
领导小组议定的各项事宜和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
政府分管城建的副市长兼任。成立城市提升专项工作小组,分别
由市政府各分管副市长担任专项工作小组组长,牵头对分管工作
进行落实。建立城市提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调度机制。两
江新区管委会、主城各区人民政府是主城区城市提升各项任务的
实施主体。市级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制定专项工作
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年度任务、具体项目和工作要求,统筹做
好主城区城市提升工作,指导各远郊区县(自治县)开展城市提
升工作。各远郊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参照本计划内容制定本
地区的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细化实施方案和责任分工,确保城市
提升工作科学、有序、协调推进。
—36—
(三十七)创新体制机制。重点通过对城市问题的追根溯源,
找准体制机制病灶所在,着力破解规建管脱节、多规不融合、市
区共建体制不协调、主体多元不统筹、综合执法改革不到位等体
制机制问题。研究建立城市提升长效机制,将好的经验和做法固
化为工作准则,形成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公共政策、管理办法、
规范标准等,以持续推进我市城市品质提升。
(三十八)强化资金保障。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
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市级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政府
投资项目“六个统筹”的要求,及时将城市提升项目申报纳入市级
政府投资项目三年滚动规划和年度计划,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
政局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做好资金资源的统筹平衡和调度保障。
要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力争中央专项资金向我市倾斜,协调政策
性银行、开发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我市城市提升项目提供综合金
融服务。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管理定额动态调整机制,每年由市财
政局与有关市级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物价变化情况,科
学合理调整定额标准。各区县(自治县)要结合市区(县)事权
划分,多渠道筹集资金,推进城市提升工作。市、区两级财政要
建立健全与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的城市工作经费投入机制。
(三十九)实施考核问责。建立健全城市提升工作考核问责
机制,将城市提升工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市
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牵头成立专项督察组,对城市提升工作
实行定期专项督查。市级相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城市提升各项工
—37—
作的指导和监督,及时掌握有关工作推进情况,梳理解决矛盾问
题,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按要求加快推进。各区县(自治县)
政府要严格加强项目管理,切实加强进度控制,强化各项任务推
进的统筹组织和协调。
(四十)加强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
媒体,加强对于城市提升工作的宣传报道,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
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开展最美城区、最美社区、最美阳台、
最美屋顶、最美岸线等评比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城市提升工作
的认识,激发广大市民参与城市提升的热情,鼓励广大市民和社
会各界群策群力共谋城市发展,使城市提升体现群众意愿,真正
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
发表评论0 喜欢
看不清?点击图片更换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运营机构|网站声明
投稿邮箱:bashuol@163.com 24小时值班热线:13008332538/15928542182 QQ:1374707411
Copyright © 2006-2021 Bashuol.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渝ICP备15006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