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认证是很严格的,它必须经查古今中外无同样或类似作品,以确保作品的唯一性,才能获准登记,一经登记其作品就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因此这个登记是很有价值的。
一、首创“佛字连笔组叶法”获准登记
四川省美协主席钱来忠评论节选:
观友军近作,颇具新意。他首创的“佛”字连笔组叶法,发展了‘人’字、‘个’字、‘介’字、‘分’字组叶法”。这一技法的应用,实乃突破千年传统技法,赋予了中国墨竹新的内涵。
墨竹起于唐,盛于宋,光大于元,历代都有高手佳作,至今长盛不衷。历代画竹,在手法上有两种,一是勾,二是写。无论勾还是写都采用“人”字、“个” 字、“介” 字、“分”字组叶。
“中国墨竹”早在绘画中就被专立一门。北宋中叶,文同和苏轼以墨竹为绘画题材,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创作主旨,以水墨方法为表现形式,以诗、 书、画结合为艺术内蕴,创立了湖州竹派。自此,一大批追慕者,在绘画创作的功用,审美情趣的崇尚以及艺术表现的形式诸方面,奉文同、苏试为始祖,旨趣一致,承袭相接。“湖州竹派”是中国绘画史中出现的十五个画派中最具代表性的画派之一。对中国文人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墨竹绘画史上,画杆、出枝、点节、组叶,各时期的墨竹大师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画法。但画竹最难的是组叶。组叶在结构上有一栖三叶的,有四叶五叶的,有七、八叶至十几叶的,这些组叶从不同角度看上去,因为有透视关系,便有“人”字、“个”字、“介”字、“分”字等不同形式。台湾出版的墨竹谱,记载元代墨竹大师吴镇,为突破以上形式,发明了“友”字组叶法。其画作明快疏朗,可惜没传承下来。
“中国墨竹”如何发扬光大?痴迷于墨竹的当代文人画家孙友军,经过长期的探索,独辟蹊径,草书“佛”字连笔组叶,取得成功。其画作行笔奔放,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风度飘逸,神韵意趣具在,丰富了墨竹造象,是宝贵建树的一家。
“草书佛字连笔组叶法”的创立,把以“写”代“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写见意”。以“写”代“画”的提法已不鲜见,而从真实的情况看,能做到实质性的“写”却非擅能自为,尽管“写意”一词已成老生常谈,但真正能称得上写的实不多见于画迹,似或称“画”和“描”更为恰当。中国画的“写意”,“意”是本体,“写”是达意的途径。用草书“佛”字组叶,其书写性特强。“佛”字自身笔划连笔,“佛”字之间又连笔,上下左右任意关连组合,似笔走龙蛇,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气韵相生,可谓“写”之极至。在友军的竹画中,我们几乎看到了与书法同出一辙的精妙状态。
二、首创“水墨残佛”(焦刻摩崖造像)获准登记
孙友军先生历经数年,脚迹遍及云岗、龙门、大足、广元、安岳等著名佛教石刻写生,特别是深入到散落于乡村山野众多无名佛教石刻所在地,感悟残佛韵致及灵性,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寻求佛教题材画的突破。石刻造像在佛教界内部被看作是佛陀的化身,残破意味着佛陀化为千万,碎片也是具有灵力的圣物。因此历来信众都把在战乱、天灾人祸中遭到毁损的佛教塑像悉心保存。 为使这一信念通过中国画进行表现,并借此更好地弘扬佛法,孙友军创造了“焦刻残佛”这种图式和画风。画面主要由佛教石刻佛像和佛教经文或高僧大德禪语,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易经亦有云,“欲致其圆,必由其缺。欲达其活,必由其断”。中国画理有不齐为美之说,残缺不齐也是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联结处,而这个连接处正是使人陶醉的地方。守残抱缺是一种天趣和掘趣,是一种内在气质的张扬。
用中国画集中表现残佛,自古自今实为鲜见。我认为这是一个被人们忽视了的很有开发研究价值的领域。青州龙兴寺将保存的佛像石刻残体和佛教经文残片及佛事记文残片,在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上进行特展。数量惊人的碎片为何可以跨越数个世纪保存下来?原因是造像在佛教内部被看作佛陀的化身,而其碎片也被看作具有灵力的“舍利”,所以要倍加珍重地予以保存。有的佛教经典还指出,残破的佛像可以在国泰民安的时代重新聚合在一起。这类现象和观念反映了中国文化内部对于艺术品全然不同的一种理解,即佛教造像并不只是呈现为一种造型的、视觉的形式,而是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
既然佛像是佛陀的化身,那么其残破便意味着佛陀化为千万。一场劫难犹如一场烈火,火焰熄灭后,千百块碎片依然坚硬,如同舍利一样,依然充满着“灵力”。残佛弥足 珍贵!中国历史上数次灭佛(人为或自然的损坏,但佛之所以越灭越多,是因为佛经中早就有“佛身一残,千万佛生”的禅语。
友军新近推出的“焦刻摩崖造像”系列,正是建立在以上理论基础之上,填补了中国画在禅画领域的空白。其笔法墨法具有鲜明的个性,墨韵笔趣有自已的感悟。其画面以抽象立意,表述心灵,布局和造型独具匠心,而且取法高古。在墨色和线条中,蕴藏禅机,玄妙若隐若现,使观者引起遐想,在联想中获得享受。更为可喜的是,作品灵通法脉,以画语解禅意,实乃超凡脱俗开先风之佳作。
友军先生为使这一佛教题材在宣纸上呈现出来,将古石窟摩崖佛教造像的表现及残留下来的的遗痕,将“刀刻”转换为“笔刻”,把石刻上的刀法转换成笔法,将石刻的韵味表规于宣纸上。刻石刀痕元素,结合传统笔墨,枯笔、 渴墨,糅合自我的修养,成为颇具现代意味的刻石摩崖碑版遗韵。 这种 刻 的 意境表现,它主要来自于佛教摩崖及碑版石刻技巧、技法和观念。他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当中的刻制技巧的因素,和这种刻的遗痕有机地相结合,就创作出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摩崖碑版语言。这种新的语言,形成了他独特的视觉语言图式,给人 留 下难 以 忘 怀 的 印 象。 这 种 “写”和“刻”,以 及将“写”与“刻”结合起来的方式,产生出写与刻的融汇,写与刻的纠缠这样的绘画语言,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他特別注重画面的构成,画面的黑白处理,画面的节奏和画面的张力。这个是他在创作过程当中所着重经营的部分。所以,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大气、唯美而极富张力的视觉效果。
友军先生致力于汉隶,书风庄重朴实,古掘韵雅,笔墨线条均追求“老、重、拙、劲”的艺术风格。大胆留空白求意韵,落款布局求奇险,把自己的绘画题材及其意象,用一种书法的豪迈与奔放去体现,而且风格浑厚,是典型的厚、朴、拙的审美趣味。从画面中体会得到他将笔墨与心灵有机地融合,把中国画的“意”与“传神”辩证统一关系很好地表现于一笔一画中,从而抒发自己心灵的情感,因此在他的画作里有一种极强的张力。
《刻以媚道 非形之形》节选:
“ 焦刻摩崖造象”、“碑版遗韵书法”、“最后的净土”系列,其作品带有很强的探索性和实验性,其主要特征用四个字加以摡括:首先是“掘”,第二个是“刻”,第三个是“焦”,第四个是“残”。这四个因素构成了他的焦刻摩崖造像系列和碑版遗韵书法系列作品的基调。
“掘”的因素是来自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书法的继承。中国的传统书画是以书写性为基本特征的,在中国书画当中,写的因素极具法度特质,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方能获得丰富的经验。 友军先生长期坚持临习《爨宝子碑》、《战国纵横家》、《中岳嵩宫灵庙王碑》、《好大王碑》、《鹰门太守鲜于君碑》、《毛公鼎》、《散氏盘》、《封龙山颂》等碑贴。因此友军之书法致力于碑版汉隶,以帖学传统中的文人笔意作为自己书法的基底,从甲骨文、金文、简书、摩崖乃至砖刻文字中寻找书法的上古踪迹。在创作上,他在吸收借鉴民间书法的基础上,融会文人书法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书风庄重朴实,古掘韵雅,笔墨线条均追求“老、重、拙、劲。他的书法是对碑派书法的延续。他取法而不拘泥于法,推陈出新,形成了自身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独有的笔墨法度。
他作品的第二个重要构成因素是“刻”。“刻”字从刀,金刀镂石为刻,历久千年,中国古老的石刻传播了博大的人类文明。把石刻上的刀法转换成笔法,将石刻的韵味表规于宣纸上。刻石刀痕元素,结合传统笔墨,枯笔、 渴墨,糅合自我的修养,成为颇具现代意味的刻石摩崖碑版遗韵。
这种 刻 的 意境表现,它主要来自于佛教摩崖及碑版石刻技巧、技法和观念。他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当中的刻制技巧的因素,和这种刻的遗痕有机地相结合,就创作出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摩崖碑版语言。这种新的语言,形成了他独特的视觉语言图式,给人 留 下难 以 忘 怀 的 印 象。
这 种 “写”和“刻”,以 及将“写”与“刻”结合起来的方式,产生出写与刻的融汇,写与刻的纠缠这样的绘画语言,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他特別注重画面的构成,画面的黑白处理。这个是他在创作过程当中所着重经营的部分。所以,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大气、而极富张力的视觉效果。可以说,他在这三个系列作品的创作中,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书写性这种特长的继承,也是在新时代的一种新的阐释。
第三个是“焦”。中国焦墨画就是用枯笔渴墨来形象表现天地之大美,以纯墨来描绘自然之万象,展现宇宙的演变与发展。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绘画方式,其艺术的本源性,笔墨的原始性,作画方式的独特性,无不彰显出中国焦墨画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焦墨画以书法为本,用皴擦替代渲染,笔锋含墨量的多少和下笔轻重缓疾只仰仗于画家的笔墨功底。友军先生用枯笔蘸一种不加任何水份的极浓原墨汁作画,画面的虚实、浓淡 、干湿的层次变化都必须用纯浓墨来实现。 他以中锋运笔为本,靠用笔轻重虚实、方圆尖曲等变化与繁简离合的黑白灰对比过渡而成。因而他的这两个系列作品有苍朴特质而少柔润之气。而书法用笔及山水画皴擦手法,又使其作品更显苍茫掘雅之气象。
友军先生认为,焦墨作画由于不在水与墨上纠缠,可以放笔任性而为,阴阳两仪交替运行。不受用水多少的干扰限制,用虚用无,一心一意在虚实刚柔的尽情表现中发挥“用笔”,既可痛快恣肆地表达情绪,又可使笔型笔意得以充分张扬。
最后一个是“残”。在友军的眼里,历经几千年残缺不全的佛教摩崖造像和各种碑刻是具有生命的灵力的,通过再创作,赋予它本有的生命华彩,在残碎的隙缝里,让我们看到生命的永恒。
石刻造像在佛教界内部被看作是佛陀的化身,残破意味着佛陀化为千万,碎片也是具有灵力的圣物。残佛弥足 珍贵!中国历史上数次灭佛(人为或自然的损坏),但佛之所以越灭越多,是因为佛经中早就有“佛身一残,千万佛生”的禅语。因此历来信众都把在战乱、天灾人祸中遭到毁损的佛教塑像悉心保存。 为使这一信念通过中国画进行表现, 并借此更好地弘扬佛法,孙友军创造了“焦刻摩崖造像”这种图式和画风。 画面主要由佛教石刻残破体和佛教经文或高僧大德禪语, 两个方面的内容组成。
易经亦有云,“欲致其圆,必由其缺。欲达其活,必由其断”。中国画理有不齐为美之说,残缺不齐也是自然之美和艺术之美的联结处,而这个连接处正是使人陶醉的地方。守残抱缺是一种天趣和掘趣,是一种内在气质的张扬。
三、首创“碑版遗韵书法”获准登记
碑学,从概念上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碑”泛指摹勒在石质材料上的一切石刻文字。主要包括碣、摩崖、墓志、塔铭、石阙铭、造像题记、画像题字、刻经、界石、建筑物构件题字等。碑一般分为碑额、碑阳、碑阴、碑侧、碑座。由于碑刻文字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自从其产生后不久,古人就开始研究。随着历代研究的深入,逐步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碑学。所谓“碑学”是有关石刻研究的总称,也称碑版学。 碑学是金石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指的是石刻原刻文字,从书法艺术角度说,碑学是指崇尚碑刻书艺的书法流派。是指清代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在有代表性的书史著作中使用“碑学”概念,大约可归纳为三种情形:一、专指北碑。二、北碑加篆隶。三、北碑加唐碑。 从书法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
友军先生首创的“碑版遗韵书法”正是从对碑版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将古石刻文字的表现及残留下来的石碑的遗痕,将“刀刻”转换为“笔刻”,结合他古朴掘雅的书法,在宣低上呈现出来。
“刻”字从刀,金刀镂石为刻,历久千年,中国古老的石刻传播了博大的人类文明。友军把石刻上的刀法转换成笔法,将石刻的韵味表规于宣纸上。刻石刀痕元素,结合传统笔墨,枯笔、 渴墨,糅合自我的修养,成为颇具现代意味的刻石摩崖碑版遗韵。
这种 刻 的 意境表现,它主要来自于佛教摩崖及碑版石刻技巧、技法和观念。他将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当中的刻制技巧的因素,和这种刻的遗痕有机地相结合,就创作出了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摩崖碑版语言。这种新的语言,形成了他独特的视觉语言图式,给人 留 下难 以 忘 怀 的 印 象。
这 种 “写”和“刻”,以 及将“写”与“刻”结合起来的方式,产生出写与刻的融汇,写与刻的纠缠这样的绘画语言,使他的作品别具一格。他特別注重画面的构成,画面的黑白处理,画面的节奏和画面的张力。这个是他在创作过程当中所着重经营的部分。所以,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大气、唯美而极富张力的视觉效果。
中国的传统书画是以书写性为基本特征的,在中国书画当中,写的因素极具法度特质,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方能获得丰富的经验。 友军先生长期坚持临习《爨宝子碑》、《战国纵横家》、《中岳嵩宫灵庙王碑》、《好大王碑》、《鹰门太守鲜于君碑》、《毛公鼎》、《散氏盘》、《封龙山颂》等碑贴。因此友军之书法致力于碑版汉隶,以帖学传统中的文人笔意作为自己书法的基底,从甲骨文、金文、简书、摩崖乃至砖刻文字中寻找书法的上古踪迹。在创造上,他在吸收借鉴民间书法的基础上,融会文人书法的精神,形成了自己的书写风格。书风庄重朴实,古掘韵雅,笔墨线条均追求“老、重、拙、劲。他取法而不拘泥于法,推陈出新,形成了自身朴茂古厚,大巧若拙独有的笔墨法度。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极强的张力。
四、首创合体意象书法“卧虎藏龙”获准登记
下图为中国核聚变博物馆收藏《卧虎藏龙》
右为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
拍卖现场
母校四川大学哲学系复系六十周年庆典
五、首创意象书法“龙凤呈祥”获准登记
《龙凤呈祥》由草书“龙”和“凤”的组合,构成状似祥云之意境。该意象书法於戊戌年正月初六顿悟於海南世界长寿之乡澄迈四季春城无知堂,主要用于新人婚庆及老年伉俪贺寿等。该创意2018年6月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证书。
六、首创象形字“20一8狗”(千古一狗)获准登记
乌龙卧不惊,护卫报平安!时在丁酉年腊月於世界长寿之乡海南澄迈四季春城无知堂,首创20一8象形字狗,喜迎2018戊戌狗年到来!千古一狗,普天同庆,世界大同,艺链天下,和平吉祥!
二零一八幸运狗,
千古一绝友军出。
诗画结缘善友情,
墨心广布惠五洲。
黄颖(诗涵)2019.11.6日
阅孙友军老师象形狗画有感。
七、首创象形字“如意鼠”获准登记
为迎接庚子鼠年的到来,无知堂主己亥腊月於世界长寿之乡海南澄迈,首创象形字草书“如意鼠”,它是草书“如”和草书“意”的合体。
汉字的表象艺术是根据汉字独特的字义或者是一个词语的内容意思,从文字笔画本身的含义派生出的半文半图的“形象字”,也就是一种字体图形。汉字在视觉上能够带给人一种直观的“体势美”和“情态美”,视觉传达的信息效果其实比拉丁文字传达的效果还要强烈。尤其是汉字的意象结构,通过视觉化的表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趣味和韵味。意象化字体图形渗透了现代设计的思想,巧妙而丰富的联想能够产生浪漫的艺术效果,不是简单的“形似”,而是将“形”幻化成“意”,达到艺术上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意象书法”与“江湖书法”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建立在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之上的别具一格的创造;前者具有较高的文化信息含量;前者具有独创性且有一定的艺术水准。后者则属浅薄底俗的江湖杂耍。
八、“竹理七子”创意书获准登记
竹魂.中华魂
“竹理七子”(国家级文化品牌)摡述:
古有“竹林七贤”,今有“竹理七子”。
“竹理七子”由百强企业联盟联合发起,联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中国文人画会、四川省湖州竹派研究会、四川省新文人画院等,从全国及海内外华人中精选出七名在诗书画印方面有独到感悟和突出成就者组成。“竹理七子”的名号分别为:中子、正子、和子、清子、静子、空子、节子。“子”古时指德高望重有学养的贤士,如老子、孔子、孟子等。
竹子象征着骨气和君子,有着刚正不阿,简约淳朴的气节,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竹魂.中国魂。
《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淇奥》就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展示君子的品格和才华,拉开了以竹喻人的大幕。
到了汉代,竹子进一步被赋予了人的品格。《礼记·祀器》中记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这种将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提法,为竹文化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竹林七贤”可以说是竹子一步步走上“神坛”过程中的重要推手。“竹林七贤”为疏解现实中的不如意,时常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一起游于竹林之下,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对竹子的喜爱表现得更加直接,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虽然对竹的“高节”、“坚贞”偶有提及,但更多是对竹自然风采的礼赞。他们所赋予竹的,更多的是清静无为、洒脱倜傥的魏晋风度。
唐代时期,诗歌文化的兴盛达到了顶峰,咏竹之风更盛。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竹名句,仅在《全唐诗》中,与竹有关的诗篇就达1000多首。在这些作品中,竹林、竹风、竹影,表达着文人隐居竹林的清逸;竹中空有节,表现了虚心、正直的品质;竹子凌霜傲雪,体现了文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竹子作为君子的代表形象,被固定了下来。
到了宋代,“画竹”成为了咏竹最主流的方式。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是著名画竹名家,他最喜欢画的,便是墨竹。传统的中国画中,一般都是墨分五色,传说,东坡画墨竹,墨分七色。
文人状物,总关乎情。文人墨客们由人生际遇而引发的感叹,对生活的思考,都会不知不觉映射在竹上。所以宋代文人画竹,并非只是追求形似或神似,而是以竹子为载体,表达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精神。
归纳起来竹有七昧:"中、正、和、清、静、空、节"。
【 中】:不偏不倚。人之根本,中气使然。以中气贯之,稳如泰山。
【 正】: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正气充盈。不歪不斜,不怪不邪。”人正"则"心正""心正"则"生威"。
【 和】:谐调、平静、适当、平和。"和"为军之本。不外露锋芒,张驰有度;不霸悍喧扬,精意内敛。
【 清】:清则雅,清则有韵致。无浊气、无流俗之气乃为清。
【 静】:无燥火之气,无烦闷之气是为静。静而澄清始入自然之境。心无俗虑,自知清静,修身、修心而知"静"。
【 空】:竹本空,始知空。"空"是突破、超越,空掉妄想执着,空是使事物的矛盾平衡达到最佳状态。
【 节】:竹有节、竿叶俱青、干身挺拔、长势蓬勃、生命力强,正直不屈;枝叶一色,可以喻为文质并融;长势向上,犹如壮志凌云;经霜不变,不畏强暴。
此“中、正、和、清、静、空、节"竹之七昧",中华民族之魂魄也。
《禅竹画派》是以佛教禅宗的“禅理、禅法、禅境”为创作追求的中国画流派,作品注重“淡逸、空寂、简远”。在中画画竹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瓒,喜作枯木竹石图,其墨竹作品深含“禅竹”境界。“简洁平淡、空静高逸”是倪瓒墨竹的艺术面貌,作品用笔在着力和不着力之间,稚嫩中寓含苍老之态,为古今写竹家中最高妙者,影响至今。
画者,文之极也;竹者,画之极也。至清至逸,平和中正,禅竹合一,为画学之精髓 "中正和清静空节"乃禅画之七味也。
【 中】:不偏不倚。人之根本,中气使然。写竹用笔、调心,先得"中正"后能下笔。无论笔锋、笔侧用时皆以中气贯之,以求画之正气,其画自出神韵。
【 正】:就是道,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正气充盈。不歪不斜,不怪不邪。画者先求"人正”,”人正"则"心正""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始见精神也。
【 和】:谐调、平静、适当、平和。中国书法以"和"为上品,羲之书法定为神品,作品皆得"和"字之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亦以"和"为精神之根本。不外露锋芒,张驰有度;不霸悍喧扬,精意内敛。
【 清】:纯净无杂混,明明白白而不混乱,清则雅,清则有韵致。无浊气、无流俗之气乃为清。如深山中之涧泉,清澈澄怀,清凉之意可沁人心脾,进而怡情身心也。心清者下笔乃清,笔清乃生韵。心不清者下笔何以"清"之。
【 静】:无燥火之气,无烦闷之气是为静。不喧闹,心无律动乃知静。心如深山幽潭之水,静而澄清始入自然之境。心无俗虑,自知清静,修身、修心而知"静",进而入笔,始成佳品。"禅法"之静需日日修习,始得其妙。内心澄静、修心悟禅,作画于此共悟,可得"禅意"妙境。由修身、修心而知"静",可消俗虑也。
【 空】:佛教有"五蕴皆空","五蕴"是生活,五蕴皆空就是禅。"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五蕴本身,而是要空掉我们在五蕴上所起的种种妄念。心无挂碍,始知空,放下便空。"空"是突破、超越,而不是空无的空;"空"不是消灭一个东西,而是空去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着。空掉妄想执着,本性的光明即刻显现。空是使事物的矛盾平衡达到最佳状态。作画入"空",由"中正和清静"而入,始知真"空",悟得此空,便入"禅境"。心性若水,无尘无垢;无所求、无所虑;不执着,便知空,便入空,可通"禅境"也。近代禅门高僧虚云大师题竹诗云:"心空万虑灰,毫厘尽扫开。只容一茎竹,四时拥翠来。"不知"心空",岂有此诗之境界也。
【 节】:竹本身有节、空心、竿叶俱青、干身挺拔、长势蓬勃、生命力强而又四时不改本色。画家借物比兴:有节,可以联想到节操;干直可比着正直不屈;枝叶一色,可以喻为文质并融;长势向上,犹如壮志凌云;经霜不变,更是不畏强暴的象征。而虚心抱节,洒然清风,碧玉傲霜,直节凌云是常见的画题。它以一种秀劲挺拔特殊美的魅力启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并引起了人们的喜爱欣赏之情。自古画竹如画人,人如其竹品自高。
“中正和清静空节"此"禅竹七味",为竹理画学要旨也。禅竹七味"亦非尽苦研之功所能得之,非"修其心、励其志、增其慧、入其禅者"可得之矣。。
(策划撰文:无知堂主孙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