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国内
“无知堂”堂号获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登记

发布时间: 2021-07-28 11:20 来源: 巴蜀在线 字体: [增大] [减小]

摘要: 无知堂堂主孙友军收到四川省版权局发来的作品登记证书,《无知堂》堂号於2021年7月17日获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登记。
           巴蜀在线2021年7月28日讯    今日(202l.7.27),无知堂堂主孙友军收到四川省版权局发来的作品登记证书,《无知堂》堂号於2021年7月17日获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登记。

         版权认证是很严格的,它必须经查古今中外无同样或类似作品,以确保作品的唯一性,才能获准登记,一经登记其作品就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因此这个登记是很有价值的。

《无知堂》堂号作品登记证书:

   “无知是福”。心归何处?世界在空,空生大觉。般若之能照,即在于空观。将自已置身于超脱玄妙圆融无碍的境界,头脑空灵,心如碧潭秋水般明净,在几乎无的状态中得大自在,进入禅的意境,以空来张扬高远的想象,让人体味出超逸的情怀。在这里,无是一种存在,一种境界。无知而知,知而无知,故无所不知,以达到高境界的有。如此才能能象明镜一样照见一切,对于宇宙人生的真象完全通达明了,而离苦得乐,获得快愉自在的生命。

        僧肇的《般若无知论》着重论述了佛法智慧:“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这里的“有所知”(或称“智”、“惑智”),是指人们的世俗认识;所谓“无知”、“不知之知”(或称“智”、“圣智”),是指佛教的般若智慧。该论认为,世人对现象世界的认识仅限于做片面的、虚幻的反映;而这个现象世界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是人们的主观意识所造成的假象。

      凡知都是有限的,“有所知”必然“有所不知”。由于“有所不知”,就不能达到“无所不知”;而只有具有般若智慧的“无知”,下能达到“无所不知”。这样,佛家的“无知”远在俗人的“知”之上,因为世俗的“知”,总是以“有”为实,这在根本上是不正确的,所以只能是“惑智”;世俗以其有限的生涯和有限的理解力,不可能认识无限的事物,故只能“有所不知”。而般若“无知”,却能实现世俗“知”所不能达到的这种超越世俗的“认识”。

    截止目前,无知堂已有多项艺术成果获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登记,它们是:佛字连笔组叶法、焦刻摩崖造像、碑版遗韵书法、中华全家福(十二生肖意象书法)、中华魂“竹理七子”文化品牌概论等。


巜佛字连笔组叶法》作品登记证书:

《水墨残佛》(焦刻摩崔造像)作品登记证书:

《碑版遗韵书法》作品登记证书:

《卧虎藏龙》作品登记证书:

右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

巜龙风呈祥》作品登记证书:

《20一8》象形字,千古一狗作品登记证书:

巜如意鼠》作品登证书:

《中华全家福》十二生肖意象书法作品登记证书:

《竹魂.中华魂.竹理七子》文化品牌摡论登记证书:

竹魂.中华魂

“竹理七子”(国家级文化品牌)摡述:

            古有“竹林七贤”,今有“竹理七子”。

        “竹理七子”由百强企业联盟联合发起,联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中国文人画会、四川省湖州竹派研究会、今瑞扬州新八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从全国及海内外华人中精选出七名在诗书画印方面有独到感悟和突出成就者组成。“竹理七子”的名号分别为:中子、正子、和子、清子、静子、空子、节子。“子”古时指德高望重有学养的贤士,如老子、孔子、孟子等。

        竹子象征着骨气和君子,有着刚正不阿,简约淳朴的气节,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竹魂.中国魂。

       《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淇奥》就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展示君子的品格和才华,拉开了以竹喻人的大幕。

        到了汉代,竹子进一步被赋予了人的品格。《礼记·祀器》中记载:“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这种将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提法,为竹文化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竹林七贤”可以说是竹子一步步走上“神坛”过程中的重要推手。“竹林七贤”为疏解现实中的不如意,时常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一起游于竹林之下,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对竹子的喜爱表现得更加直接,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虽然对竹的“高节”、“坚贞”偶有提及,但更多是对竹自然风采的礼赞。他们所赋予竹的,更多的是清静无为、洒脱倜傥的魏晋风度。

        唐代时期,诗歌文化的兴盛达到了顶峰,咏竹之风更盛。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咏竹名句,仅在《全唐诗》中,与竹有关的诗篇就达1000多首。在这些作品中,竹林、竹风、竹影,表达着文人隐居竹林的清逸;竹中空有节,表现了虚心、正直的品质;竹子凌霜傲雪,体现了文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可以说在这一时期,竹子作为君子的代表形象,被固定了下来。

        到了宋代,“画竹”成为了咏竹最主流的方式。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是著名画竹名家,他最喜欢画的,便是墨竹。传统的中国画中,一般都是墨分五色,传说,东坡画墨竹,墨分七色。

        文人状物,总关乎情。文人墨客们由人生际遇而引发的感叹,对生活的思考,都会不知不觉映射在竹上。所以宋代文人画竹,并非只是追求形似或神似,而是以竹子为载体,表达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精神。

        归纳起来竹有七昧:"中、正、和、清、静、空、节"。

      【 中】:不偏不倚。人之根本,中气使然。以中气贯之,稳如泰山。

      【 正】: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正气充盈。不歪不斜,不怪不邪。”人正"则"心正""心正"则"生威"。

      【 和】:谐调、平静、适当、平和。"和"为军之本。不外露锋芒,张驰有度;不霸悍喧扬,精意内敛。

     【 清】:清则雅,清则有韵致。无浊气、无流俗之气乃为清。

     【 静】:无燥火之气,无烦闷之气是为静。静而澄清始入自然之境。心无俗虑,自知清静,修身、修心而知"静"。

     【 空】:竹本空,始知空。"空"是突破、超越,空掉妄想执着,空是使事物的矛盾平衡达到最佳状态。

     【 节】:竹有节、竿叶俱青、干身挺拔、长势蓬勃、生命力强,正直不屈;枝叶一色,可以喻为文质并融;长势向上,犹如壮志凌云;经霜不变,不畏强暴。

        此“中、正、和、清、静、空、节"竹之七昧",中华民族之魂魄也。

       《禅竹画派》是以佛教禅宗的“禅理、禅法、禅境”为创作追求的中国画流派,作品注重“淡逸、空寂、简远”。在中画画竹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元代四大画家之一的倪瓒,喜作枯木竹石图,其墨竹作品深含“禅竹”境界。“简洁平淡、空静高逸”是倪瓒墨竹的艺术面貌,作品用笔在着力和不着力之间,稚嫩中寓含苍老之态,为古今写竹家中最高妙者,影响至今。

       画者,文之极也;竹者,画之极也。至清至逸,平和中正,禅竹合一,为画学之精髓 "中正和清静空节"乃禅画之七味也。

      【 中】:不偏不倚。人之根本,中气使然。写竹用笔、调心,先得"中正"后能下笔。无论笔锋、笔侧用时皆以中气贯之,以求画之正气,其画自出神韵。

      【 正】:就是道,顶天立地,堂堂正正,正气充盈。不歪不斜,不怪不邪。画者先求"人正”,”人正"则"心正""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始见精神也。

       【 和】:谐调、平静、适当、平和。中国书法以"和"为上品,羲之书法定为神品,作品皆得"和"字之精神。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亦以"和"为精神之根本。不外露锋芒,张驰有度;不霸悍喧扬,精意内敛。

      【 清】:纯净无杂混,明明白白而不混乱,清则雅,清则有韵致。无浊气、无流俗之气乃为清。如深山中之涧泉,清澈澄怀,清凉之意可沁人心脾,进而怡情身心也。心清者下笔乃清,笔清乃生韵。心不清者下笔何以"清"之。

      【 静】:无燥火之气,无烦闷之气是为静。不喧闹,心无律动乃知静。心如深山幽潭之水,静而澄清始入自然之境。心无俗虑,自知清静,修身、修心而知"静",进而入笔,始成佳品。"禅法"之静需日日修习,始得其妙。内心澄静、修心悟禅,作画于此共悟,可得"禅意"妙境。由修身、修心而知"静",可消俗虑也。

      【 空】:佛教有"五蕴皆空","五蕴"是生活,五蕴皆空就是禅。"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五蕴本身,而是要空掉我们在五蕴上所起的种种妄念。心无挂碍,始知空,放下便空。"空"是突破、超越,而不是空无的空;"空"不是消灭一个东西,而是空去当下这一念的情识分别、妄想执着。空掉妄想执着,本性的光明即刻显现。空是使事物的矛盾平衡达到最佳状态。作画入"空",由"中正和清静"而入,始知真"空",悟得此空,便入"禅境"。心性若水,无尘无垢;无所求、无所虑;不执着,便知空,便入空,可通"禅境"也。近代禅门高僧虚云大师题竹诗云:"心空万虑灰,毫厘尽扫开。只容一茎竹,四时拥翠来。"不知"心空",岂有此诗之境界也。

     【 节】:竹本身有节、空心、竿叶俱青、干身挺拔、长势蓬勃、生命力强而又四时不改本色。画家借物比兴:有节,可以联想到节操;干直可比着正直不屈;枝叶一色,可以喻为文质并融;长势向上,犹如壮志凌云;经霜不变,更是不畏强暴的象征。而虚心抱节,洒然清风,碧玉傲霜,直节凌云是常见的画题。它以一种秀劲挺拔特殊美的魅力启发了画家的创作灵感,并引起了人们的喜爱欣赏之情。自古画竹如画人,人如其竹品自高。

        “中正和清静空节"此"禅竹七味",为竹理画学要旨也。禅竹七味"亦非尽苦研之功所能得之,非"修其心、励其志、增其慧、入其禅者"可得之矣。。

       (策划撰文:无知堂主孙友军)

发表评论1 喜欢
看不清?点击图片更换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运营机构|网站声明
投稿邮箱:bashuol@163.com 24小时值班热线:13008332538/15928542182 QQ:1374707411
Copyright © 2006-2021 Bashuol.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渝ICP备15006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