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基础性资料,是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记录,其作为一种劳动资料也是城市发展的生产要素。此外,社会服务、公共事物管理、反恐安全、社会秩序维护等工作也离不开城建档案。
随着全面改革的逐渐深入,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建档案的作用愈发突出和重要,而城建档案资源建设的不完善制约着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应最大限度发挥城建档案的作用,抓城建档案资源建设难点,解决问题,并探寻新思路,使得城建档案实现更多功能。
依法优化档案资源结构
上世纪80年代初,《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的颁布出台,使得全国科技档案工作迅速得到发展,各地纷设城建档案馆,初时的馆藏主要来源为建设系统内部,虽不乏亮点,但数量较少。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各地馆藏档案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涉及类别也逐渐丰富。为更好地实现分类管理,进行档案统计,1984年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印发了《城市建设档案分类大纲》,统一了全国城建档案的类别划分标准和名称,分为13个大类,75个属类,1993年建设部办公厅将大纲修订后重新印发,分为18个大类,102个属类。以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为例,建馆初期馆藏近万卷,主要以建国初期规划资料、民用工程、市政交通工程资料为主,另有少量清朝时期史料和民国陪都时期的规划资料、外国使领馆和重要公共建筑档案。重庆成为直辖市后,城市建设加快,重庆市城建档案馆藏逐年递增,在本馆满库后,分别于2011年和2016年先后启用了第一、第二过渡库房。近年来,年接收工程档案均逾10万卷,过渡库房也将面临满库局面。在全市2019年的区县城建档案工作检查中,发现多个区县也存在即将满库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建档案工作重点已由传统实体管理逐渐转向数字管理。自《全国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纲要》发布以来,各地城建档案馆已普遍开始接收由实体档案数字化的电子档案,但经转化后得来的电子档案虽便于利用,但其法律效力存疑,大多数城建档案馆仍采取实体档案与电子的双套制接收,因此未根本解决库容不足的隐患。
优化档案资源结构,需要有改革变化的决心,更需要政策法律法规的必要支撑,正所谓先立后破,有序进行。2019年4月26日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第716号,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在线政务服务的若干规定》,明确“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具有同等法律效力”。2019年10月-11月全国人大面向全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其中“档案信息化建设”章节明确表述有“不得仅因为电子档案采用电子形式而否认其法律效力。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档案可以以电子形式作为凭证使用”。由此,在接收档案时,确保电子档案法律效力,控制实体档案接收数量,是应对新时期工作转型的必经之路。
标准化打造区域共享平台
信息整合无疑需要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从而杜绝各自为政所致的信息孤岛。对于已经惯于传统模式下工作的各地、各部门,不能死守其所谓的工作独立性,应树立全局观及共享意识,打破相互独立和封闭的数字系统的桎梏,使得彼此间的信息畅通化,同步实现资源更新及共享。建设系统内部数据尚缺乏统一标准,无法有效进行资源整合。之于城建档案事业,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建立城建档案信息共享,也尤为重要,它将事关是否能充分发挥城建档案大数据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的作用,满足城建档案工作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需求。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于2016年启动地方建设工程档案信息数据采集统一标准制定筹备工作。2017年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印发《关于下达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重庆市建设工程档案数据采集标准〉制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标志着标准制定的全面推进。《重庆市建设工程档案信息数据采集标准》于2017年12月发布,填补了全国城建档案行业领域的空白。2017年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与国家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共同向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申报了《建设工程档案信息数据采集标准》编制,并得到了批准。目前该标准送审稿已于2019年12月通过了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发布。
以智慧城市为目标,以联动互通为宗旨,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须在推进区域城建档案信息协同管理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更完备更全面的档案管理体系、利用体系。目前,各级城建档案馆单位性质不同,编制人员数量、人员技术水平以及经费保障水平参差不齐,而区域城建档案信息协同管理平台建设需要相应的人员技术、经费和必要后续支持。2016年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启动了重庆市市区县城建档案信息一体化平台的建设,以期利用平台联动全市43个城建档案馆(室)。该平台2017年始上线运行,可实现全文检索、条件组合查询、GIS查询和全景查询。2018年,该平台被纳入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的重点工程“城乡智慧建设”,完成著录全市工程档案共计258万余卷,采集各类数据近3亿条,重庆城建档案大数据的蓄水池初具规模。
声像档案升级与多渠道丰富
城建声像档案是可观可闻的珍贵记录,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纸质城建档案大多是平面的图纸、表格、数字,而声像城建档可以令建筑物赫然眼前。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对一批形成于上世纪末期的声像档案进行了升级。148盘录音带和127盘录像带是1986年至1999年期间的重庆城建历史,因其不便长期保存,珍贵档案面临消失的风险,这其中包括綦江彩虹桥垮塌事件的调查过程和解放碑危旧房改造的音像资料。用新的技术手段使得历史档案得以更为妥善、安全的存留至关重要。如今,这批档案已经被刻制成100余张光盘,纳入馆藏。此外,重庆部分地区共570个建(构)筑物点位已实现全景影像拍摄,以便可视化查询、智能化管理,为政府决策和公众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城建档案是城市的记忆,也是历史的寻踪,应忠实记录城市建设发展的更迭存留。近年来,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发起了两次“城市记忆”老照片征集活动,共征集到了1000余张照片,经专家鉴定,其中逾200张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的老照片纳入馆藏,多家境内外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这种活动其实是良好的积极性泛化,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助力,城建档案馆藏的充实需要爱国爱城的具有主人翁责任感的人民群众的配合。“城市记忆”老照片征集活动应当被作为一个固定的工作项目予以坚持、推广。
深掘价值及编研开拓
城建档案是串联历史、现在、未来的重要链条,建筑为历史事件提供了场所,也为人们的怀想与纪念提供了物证。城建档案馆通过策划活动、展览的方式,来将馆藏的特色档案有主题的有针对性地为相应的受众服务,这是一条高价值的,有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这样的过程本身也是收集档案的巧妙途径,城建档案事业既服务于民,也可借力于民,说到底,这是关乎我们的民族由过往向未来的重要事业。重庆建川博物馆是优秀的民间博物馆代表,在前往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可圈可点颇受启迪之处和可以受用于自身工作的地方。多主题的细节化的展览,借助图文、实物,辅以精彩的解说,使得历史的场景、事件仿佛跃然眼前。建川博物馆是在军工厂旧址上建起来的,防空洞成了其展厅,独特而巧妙地诠释出了一种走入幽远历史的感觉。而城建档案馆所要做的是提供专业属性、审美属性并重的档案资料,为求得这样的优质成果,可走访专家、学者以及民间深谙城市历史的“城市通”,与之定期座谈,让这种思想的碰撞成为制度。作为阶段性或是类型化的成果总结,重庆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已完成《2012-2017重庆市重点工程建设画册》、《廿载风云回望——重庆城市建设掠影》、《镜头中的山城变迁》等专题印刷品,其中包含定点拍摄十余年的成果荟萃,用以献礼国庆七十周年。当然,令城建档案更广泛地进入民生,前路任重道远。事实上,设计、制作精良的特色城建档案印刷品,不单是专业存档的需要,还可以用来充实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甚至街道社区的海报宣传栏,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城建档案事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声光电技术所造就的直观效果是纸质档案难以达到的,由此,将声像档案编制成专题片进入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也有很强的可行性,而努力结合自身场地条件和馆藏资源,使城建档案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则更是意义非凡之事。据了解,一些城市的城建档案馆就是很好的范例,他们设展以供社会各界群众前去参观,此举可谓是城建档案文化的生动体现,是深入挖掘了城建档案价值后的成果。如何更充分地开拓城建档案馆的外向化属性,是城建档案人需要不断思考和践行的工作。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个性,有故事的城市建筑无疑是人们展开思想的羽翼,探寻和体悟内中精神内核的理想场所,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城市的深情会得到激发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