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摸仿任何东西,去见万物的性灵
——得意忘形的断想(二十)
作者:孙友军
前不久,海口一位画友向我打听李半黎先生书法作品的市场价格。他说他很喜欢李半黎的“白云体”,并偶有收藏。他这一问引起了我对这位新闻界老前辈的回忆。他任四川日报党委书记时,我也在新闻战线上工作,与他偶有接触。那时是他书法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作品无论相识不相识,只要开口就会得到,并且分文不取。为方便百姓求字,川报专为他在他住的宿舍区进大门左手边的空地处,建了一个小平房,他就在这里为上门求字的人创作书法作品。他还为不少开店的老板写了不少牌匾,有 “李半城 ”之誉。
我虽然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读初中时就向校长学习隶书,参加工作后,虽然字写得可拜客了,但对书画艺术的认知还没进门入道,自然也就难以从半黎老的书法中看出门道来,虽与他有多次交徍,但从根本上就认识不到他作品的价值所在,因此从未向他求过一幅作品,相反他还主动送我。这次海口画友说他的字是“白云体”,那就有点来头了。我接着就问,你有“白云体”的文字介绍吗?他说没有。我立即在百度上搜也没找到这个说法。但还是看到了很有限地对他书法作品的介绍,使我对这位老前辈的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称半黎前辈的字是“白云体”,这不是自成一家,开宗立派了吗?可至今无一个权威专家对“白云体”进行过解读。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他的字是臆造自由体。好在从网上我看到了他唯一的一幅为他战友创作的一幅能体现他传统功力的作品(见下图第一幅),使我改变了他们对半黎老书法的这一认识。据这位战友儿子尹西林回忆 :“ 那年,父亲与他老哥俩在成都小聚,李半黎先生热情地给家父送他最出名 自得的“ 松涛 “草书横 幅 。可爸婉拒,说只要当年他的正楷字,并“逼“他用楷体写扇面。气得半黎叔叔顿足斥爸欺负他。最后半黎叔不得不花了几个晚上才写了幅小楷扇面,题目《老竹伴熊猫》。他胖自称熊猫,我爸体瘦比作老竹”。半黎先生为老爸写了这么好的一个作品却被弄丢了,一直让我心疼不已。能逼半黎叔写楷体字儿的人,大概只有我老爸,在我的撺掇下,那年半黎叔来京,父亲再“逼“他写楷书。老爷子只好用大楷写了横幅杜甫的《登高 》,
这下才消掉了我们长久遗憾。”
正是从这幅字中,我看到了半黎前辈深厚的传统功力,他的“白云体”不是空穴来风。我仔细鉴赏了发表在网上的所有“白云体”作品,他的字中侧锋兼用,且侧锋居多;线条流畅,使转时圆笔居多,强调中段的提按起伏,跌宕舒展;结体大开大合,笔走龙蛇,高度夸张变形,无论从线条还是从结构上看都与流行书风拉开了很大距离,每个字象是从天外飘来的白云,看起来很另类。其实半黎前辈,初从颜真卿入手,后取法怀素、何绍基诸家之长,入古而不泥,书风偏于豪放而不失婉约。假如他一辈子都去摸仿,死守颜体,一定不会有后来立威的“白云体”,可以说这种从古至今没见过的字体就是充分表现他自我的艺术创作了。
从“白云体”中我们看到了半黎前辈的书学渊源,自我的特点,细的方面还要看到了他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等。看到了他的点画线条的质感,结体的擒纵、虚实伸缩、开合、奇正、歪斜等,章法上的攲侧、穿插、松散、避让等,笔势的连贯、呼应、动静、收放等,墨法的浓淡、润燥、枯湿等。这些正是构成“白云体”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显现出 “ 白云体 ”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互相映衬,彼此呼应,相生相伴的 “ 道” 的深意来。
半黎前辈走了,但给我们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白云体”。他的作品中国博物馆、中国艺术博物馆、黄帝陵陈列馆、炎帝陵纪念馆、司马迁纪念馆等多处有收藏,被多处风景名胜区及碑林勒石。数年前在文化部开出的禁止书画作品代出国的清单上,李半黎的姓名历历在目。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独树一帜的,能体现原创精神的文化遗产。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还是用刘洪彪的观点来结束此文吧!何为原创精神?原创精神就是刘洪彪先生过去曾说过的三句话:第一句就是“不因袭古人”,第二句话叫“不尾随时贤”,第三句话叫“不重复自己”。假如一位书法家这三句话都能做到,或者说是很有意识地去践行,你就具备了原创精神。比如说,书法家举办一次展览,准备写60幅作品,那么要求60幅作品,一张一个样子,绝不雷同,没有重复的,这就叫原创。所谓作品,“ 作品”是什么?就是创作,前所未有的才叫创作;独一无二的叫创作。你要是都一样,怎么能叫作品呢?那不就是复印机吗?那不就是抄书匠吗?那些“复印机”、抄书匠写出来的毛笔字为什么不是书法?刘洪彪论述说,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就是要用形象来呈现现实,而且要高于生活,要具有典型意义,“高于写字的写字才叫做艺术,高于卡拉OK的唱歌才叫声乐艺术”,并不是你拿起笔来写得一手好字就是书法。所以我们现在的书法,虽然是用毛笔写字,但它是高于一般的写字的写字。如果没有原创精神,那就只是抄书匠、“复印机”!
(癸卯秋孙友军修改重发于南苑无知堂,个人识见,并以此文求证“白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