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察,当今“书法大师”不外乎三类 :
一是能工巧匠,临死贴,死临贴,一辈子都处在对前人的模仿中,有一定的传统 功力 。这类“大师”由于其作品中规中炬,类似印刷体,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很受大众喜爱,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应该说他们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是有贡献的。
二是写了几十年钢笔字,又不下功夫临贴,拿毛笔用写钢笔字的方法写字,其字自然无书法法度,捎有书法常识者一眼就可看破。但他们由于有文化,有的还很有地位,摇身一变成了“书法大师”。由于审美缺失,他们忽悠大众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们头上各种“光环”很多,“国家级书法师”等各种山寨版的头衔证书应有尽有,“能量”很大,能呼风唤雨。
第三类就是“江湖书法”。这类“大师”急功近利,基本 没有经过专业的练习,从不临习古人碑帖,不遵守书法的规则,信笔为体,以旁门左道,生造制作一些根本看不到艺术书法的基本笔法墨法的字体。更有甚者使用喷射、倒立、鼻孔插笔、手脚并用、吼吹等稀奇古怪的江湖杂耍华众取宠。
第一类“大师”不言自明,只能说字写得好,但与书法艺术差之甚远。“艺术源于模仿”,但不能停留于模仿。她需要独立的精神,即独开新境的勇气,其每一件作品都应是体现作者特定情境下的产物,决不应成为实用的祭品。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与人合一的。就是书法要用自己的艺术语言与风格来说话,而不仅仅是你写的像哪个名人大家。就是说,你写的字不仅有美感,而且一看就知道是你写的,真正的书法艺术,非是书法的本体语言加上作者的综合修养和天赋而不可成。
至于第二类和第三类“大师”的“书法”,究竟如何定义,至今似乎也尚无权威说法。不过,看了很多这类书法,对其特点的把握似也渐渐明晰。一般说来大致有以下特点:
年龄上,以爱好书法的老年人为主。字数上,以少字数为主,多则绝句一首,少则几字,甚至一字充满全幅。用字上,或求异求怪,或繁简杂糅,甚或是一字之中,繁简俱存。字体上,以行书居多,乏基本规范。师承上,乏古乏今,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结体上,多平正规整,乏求变求新。用墨上,或墨无八彩,或用墨夸张。用笔上,或以画代写,了无变化;或以毛笔为硬笔,平铺直叙。一言以蔽之,这类书法平庸陋俗有余,艺术美感严重不足。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类“大师”的书法呢?
一是与一些人书法学习的终极目的有关。他们对书写过程的关注更甚于对书写结果和书写艺术性的关注。既然他们对书写过程的关注更甚于对书写结果和书写艺术性的关注,甚至以忽攸谋利为目的,那么这类“大师”的“书法”的出现就不足为奇了。
二是过于急功近利。他们的好胜之心未泯,名利之心未灭。表现在书法学习上,他们非但不能享受书法,反而过于急功近利。他们希望获得掌声,但不肯浸淫经典;他们希望提高书艺,但却不肯认真临习;他们希望获取名利,但可惜眼低手低。于是,整日沉醉于别人因为尊长者讳而对其“书法”的曲意奉承中浑然不觉,以为自己真的是书法高手了。可叹!
书法能称之为艺术的,绝不单是写字,要有笔法和墨法,绝不是单单汉字的组合。书法家也不是单单的会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内容。光是把汉字组合起来书写,即使是模仿别人的字体,能做到形似,最多也不过是个“书匠”。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 书法之所以能称之为艺术,除了字体,除了结构,除了章法,除了内容的体现,除了用笔中的轻,淡,浓,重,枯,飞白,疏,密;用笔的中锋,侧峰;在运笔时掌握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这是作为一个书家必须掌握的技巧。
除此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一个书家的字外功夫如何?包括:艺术修养如何?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如何?汉字功夫如何?古诗词功底如何?美学知识掌握的如何?形象思维的把握如何?等等。
书法不能只是简单地以是不是漂亮来决定它的优劣。能真的被成为“书法”的作品,从大的说它要有两项内容:其一,是对传统的继承,你的字有没有临过碑帖,你学过谁家的字,就像一个人要有父母一样,你的字要有出处、有源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其二 ,你要有自我的面貌,你完全跟父母一样这不行,你还要有自己的特点,以古为徒,不是以古为奴,师古不泥古。
上面这是大的方面,我们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的时候,先看它的神韵、格调的高下,再看它的书学渊源,自我的特点,细的方面还要看字的笔法、结体、章法、墨法等等,看它的点画线条的质感,结体的擒纵、开合,章法上的攲侧、穿插、避让,笔势的连贯、呼应,墨法的浓淡、润燥等。 这些都是决定书法作品质量的元素,而不是仅仅以是不是“漂亮”作为标准。
幽梦尘心一竹禅,
余兴玩墨法自然;
非非似似号无知,
佛写吾心结善缘。
——壬寅正月十九日於海南无知堂。
下为王镛、曾来德、曾祥作品:
EDD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