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公益
巴蜀画家孙友军的“水墨佛竹”

发布时间: 2015-01-29 00:00 来源: 中国巴蜀在线 字体: [增大] [减小]

摘要: 自古文人爱竹,郑板桥写下“高节清风曾见”时,想必也是对竹倾注了深沉的热爱。数千年来,以诗咏竹、以笔绘竹已成为文人墨客的兴味所在,并一路传承至今。四川画家孙友军独创的“水墨佛竹”,标新立异,突破传统。他以一种禅意的文化,对竹之内涵给予新的解读,赋予了中国墨竹新的生命力。

      自古文人爱竹,郑板桥写下“高节清风曾见”时,想必也是对竹倾注了深沉的热爱。数千年来,以诗咏竹、以笔绘竹已成为文人墨客的兴味所在,并一路传承至今。四川画家孙友军独创的“水墨佛竹”,标新立异,突破传统。他以一种禅意的文化,对竹之内涵给予新的解读,赋予了中国墨竹新的生命力。

兴之所至无师自通

      小时候的孙友军喜看连环画,正是它,成为了孙友军的启蒙老师,让他发现了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天赋。“三国连环画我不仅喜欢看,还能画出来。”回忆起往事,孙友军微笑道。

        张飞、关羽、赵云这些历史人物,在孙友军的笔下栩栩如生,而放大后的图画,被他当做门神贴在家里的大门上。惟妙惟肖的画作吸引了不少乡亲的注意,有的甚至上门求画,这让当时才十来岁的孙友军有了不小的成就感。

      那时候,孙友军就读的农村学校里虽然开设了图画课,但没有专业的老师教授,基本都是有些艺术功底的老师来代课。尽管如此,他依旧很珍惜图画课的机会,这门课的成绩在全校都是数一数二的。除了课堂上学习以外,孙友军在课余时间也在不断摸索:“那个时候学校也有书法课,不过教的都很简单。于是我自己尝试练毛体,还临摹得像模像样的。”

       上了中学以后,孙友军对于书画的热情愈发高涨,班里的黑板报都是由他一手操办,只是没有老师教导让孙友军感到苦恼。当时学校的校长是个书法爱好者,隶书写得特别好,孙友军就一直在寻找机会想跟校长学习。“那个时候校长接了个任务,就是在临街的木板墙上写宣传语录,我一看,这就是大好的学习机会啊。”孙友军说,“于是我毛遂自荐当了校长的助手,借机偷偷学习。”

孙友军现在最擅长的字体就是隶书变体,他自己坦言,这得归功于当时打下的良好基础:“我现在的字还是看得到当初打下的底子。”


书画情结暗藏心间

       1968年,中学还没毕业的孙友军参了军,刚到部队他被分配到了机关,从事文字工作。“有一段时间我分配到电影队,负责放电影,当然也包括画幻灯片的工作。”孙友军是个内心执着的人,每做一件事都力求完美,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就做到极致”。为了画好幻灯片,他自学美术字,业余时间也在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书画技艺。不仅如此,他在业务上也是下足了功夫,电影放映技能好不说,还自己摸索学会了修理放映设备。

      孙友军在电影队的良好表现得到了上级的肯定,被提拔为新闻干事。那个时候,孙友军的工作虽然是以文字撰写为主,但他开始有机会接触摄影,这使得他又多了一项爱好:“摄影是一门视觉艺术,它和书画是有共通点的,因此那几年我花了很多工夫在摄影上面,这对我以后的书画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在新闻宣传和理论研究上的工作突出,孙友军先后被调到《战旗报》和《解放军报》担当记者、编辑,书画的创作在这些年被暂时搁置。但在孙友军心中,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对于书画的情结一直都在:“说来也奇怪,虽然那几年我自己不写不画,但是爱跟书画家打交道,他们的活动我能参加的都要参加。这可能是跟我潜意识里还是热爱着书画有关吧。”

      1992年,从部队转业的孙友军在成都市委宣传部先后担任宣传处和新闻出版处处长一职。在职期间,他组织了一场书画大赛,邀请到当时成都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画名家参加,引起广泛关注。那个时候,孙友军发现自己真的是对书画情有独钟:“其实像这种活动应当是其他处来组织的,但我却主动去做,可见对于书画的热爱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


自创“佛”竹强势回归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空闲时间渐渐多起来的孙友军开始考虑重拾画笔,投入到书画创作中。机缘巧合之下,孙友军与重庆画家曾教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聊起书画之道兴趣盎然。曾教宽擅长画竹,在跟孙友军聊过之后发现他在这方面很有悟性,于是建议他也尝试画画竹子。

       “曾教宽跟我说,竹子是文人的心爱之物,是文人画中最具代表性的创作对象。他认为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因此鼓励我画竹。”孙友军说,“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子都有偏爱,而且它也代表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气质——有节,因此我就开始了竹子的创作。”

曾教宽专门送了孙友军一套自己绘制的画竹教材,立竿、点节、穿枝和组叶的技法都很详尽。孙友军拿着教材自己开始琢磨,一星期后完成了第一幅竹的成品。曾教宽在看过孙友军的处女作之后大为惊叹:“你这一幅画相当于我另外的学生学三年才能达到的水平。”

       得到老师高度肯定,孙友军对于画竹的兴趣愈发浓厚。有时候他会将自己的习作寄给曾教宽进行指点,而曾教宽在收到孙友军的作品后都会认真用红笔批注,帮助他提高。两人一直保持了书信的往来,而若有时间聚到一起,两人就会共同作画切磋。

      几年之后,孙友军在作画时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局限于曾教宽教给他的那些技法。同时,他也开始研究竹文化,搜集历代咏竹诗词5000余首,甚至自己也开始作诗。这些内在的积淀让孙友军的画竹功力大大提升,画面中多了内涵,作品更加有韵味。

      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友军在一本《写竹大全》上看到了元代大画家吴镇,突破传统的“人字、个字、介字、分字”组叶法,尝试用“友”字来组叶的介绍。但可惜只有白描图式的介绍,没有吴镇“友”字组叶法的作品传世。于是他开始琢磨,是不是可以找一个更好的字来组叶?在尝试了很多字之后,他发现“佛”字组叶效果意外的好:“单人旁本来就是常用的组叶法,而两个拐则有穿枝的感觉,一个佛字就能自成一组。”

       著名书画家、美术评论家钱来忠对于孙友军的“佛”字组叶法评价非常高:“以佛字入画把‘以写代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写见意’。草书‘佛’字组叶,其书写性特强,自身笔划连笔,‘佛’字之间又连笔,上下左右任意关连组合,似笔走龙蛇,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气韵相生,可谓‘写’之极致。”除此以外,孙友军“写”竹还有一点与众不同,那就是特别强调方笔“露枝”,不仅强化了竹子挺拔坚韧的性格,而且丰富了画面的构成。在他的竹画中,几乎能看到与书法同出一辙的精妙状态。这种充满了禅意的画竹之法被称作“草书佛字连笔组叶法”,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证书。2011年2月,“孙友军中国水墨佛竹研讨会”成功举行,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提交论文,一致认为“水墨佛竹”的创立是中国墨竹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除了“水墨佛竹”以外,孙友军自创的草书“卧虎藏龙”也在2010年获得了知识产权保护证书。“卧虎藏龙”是孙友军经过数年苦心探索,把竖着写的“虎”字横过来写,又参考百种“龙”的写法并融进“虎”字,用草书一笔呵成的经典之作。该字从整体看似一只卧着的“虎”,但里面又藏着“龙”字,也是从古至今首次用单字成功演绎“卧虎藏龙”这一成语。在2010年全国寅虎咏春书画大赛上,孙友军的“卧虎藏龙”从18000幅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


注重学养不断心源

      在孙友军看来,中国画是高不可攀,妙不可言的:“我现在依然还在不断地攀登之中,翻过一个山头,会发现后面还有更高的山峰等着我去攀登。”直到现在,孙友军也没有任何一幅作品让自己感到绝对满意。

      孙友军所强调的“学养”,就是指在书画的创作过程中,还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文化,让自己的作品更有灵性,更具内涵。除此以外,还要摒除外界的干扰,祛除浮躁之气,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心源。“在浮躁的社会中,潜心研究艺术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我能理解一部分画家为了生存而去迎合市场,什么畅销画什么。但是真正的艺术不应当是这样,真正的艺术家是需要不断突破自己,有更加个性化的追求。”

      孙友军把中国画总结为三大关系:笔与墨的关系、形与意的关系以及开与合的关系。“有些画家重笔,也就是线条,有些画家重墨,如何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难的,这就是笔与墨的关系。齐白石曾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其实讲的就是形与意的关系。至于开与合的关系,则是指画面的构成、节奏、韵律和空间感等。”

      虽然“水墨佛竹”已经自成一派,但是孙友军依旧在不断寻求突破。他说自己现在正在筹备一个大型画展,计划画一百幅竹画,配一百首自己写的诗词,让诗书画三位一体,以整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我希望能在三年内实现这个愿望,诗已经写了将近百首了,而竹画还在不断地创作之中。”孙友军说,“以前画竹我就是单纯画竹子,现在开始加入一些其他元素,让画面更加丰富。”

发表评论0 喜欢
看不清?点击图片更换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运营机构|网站声明
投稿邮箱:bashuol@163.com 24小时值班热线:13008332538/15928542182 QQ:1374707411
Copyright © 2006-2021 Bashuol.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渝ICP备150069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