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程航线市场增长迅猛 成都市场表现亮眼
波音民用飞机集团东北亚市场执行总监霍达仁(Darren Hulst)今天在媒体见面会上指出:“以成都为代表的次级城市尽管所占市场份额较小但却是增长最为迅速的细分市场,过去5年间新开辟的90条新航线中,41条是连接国内15个次级城市的。”
“十二五”期间,对于5000公里以上的远程航线市场,中国的航空公司2011年有46条直飞航线,每周航班频次为350班,市场份额为36%。到2016年,中国航空公司的增幅都不止翻了一番,直飞航线增加至114条,每周航班频次达830班,市场份额为48%。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年出境客流突破1亿人次的国家,出境运量年增长率达20%。同时,仅有6%的中国公民持有护照,所以未来的长期强劲增长具有光明的前景。
美联航等多家国外航空公司正在用787执飞成都航线。
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受益于卓越的地位位置、中等收入人群的扩大,国际远程航线增长持续加速,预计2016年将实现50%的增长。目前8家航空公司运营着10条直飞远程航线,已成为继北上广后,中国内地第4个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787技术先进 备受航空公司和旅客青睐
787机体由大量碳纤维复合材料构成,相对于传统以金属为主的材料,复合材料更轻,再加上更高效的发动机以及电气化程度更高的气动系统,787燃油效率较上一代机型提高了20%,为航空公司增加了盈利机会和空间。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了20%,每一架787在寿命周期内和竞争机型相比就能减少2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可以想象成百上千架787投入市场,将会对环境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787机体结构50%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此外,凭借实现了客舱内每个座位都可称为“靠窗座”的更大的可调节亮度的电控舷窗、更大头顶空间、更大的行李箱空间、动态照明系统,以及乘客能感受到的更高客舱湿度、更平稳的飞行等特点,787为旅客带来了绝佳的飞行体验,使得旅客在长途飞行抵达目的后依然神清气爽。
787帮助中小型航空公司开启宽体机运营
对于中小型航空公司而言,以运营单通道飞机为主的区域航空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进军国际远程市场便成为了其成长之路的新征程。但进军国际并非易事,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便是,是否可以有一款兼具高效率、优秀的远程飞行能力和充分的乘客吸引力的飞机?而787正是针对这些苛刻要求的定制解决方案。
厦门航空的国际化之路是个很好的例子。成立于1984年的厦航是中国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在2013年11月实现了全波音单通道机队规模达100架;2014年8月,厦航引进首架787-8;2015年7月,厦航787首航阿姆斯特丹,正式走向国际。
在欧洲,也有类似的例子,原先运营全737机队的挪威航空通过787进入了远程国际市场。
787支持大型网络航空公司拓展新市场
“对于拥有成熟航线网络的大型航空公司而言,其运营目标是把握新的增长机遇,这就需要开辟新的市场。大型航空公司开辟新市场时看重的是对运营风险的控制,特别要求飞机有合适的座级和高燃油效率。而这也是787的优势所在。”霍达仁说道。
多家外航已经对787在此方面的效率和能力做出验证:英国航空、荷兰航空、美联航都用787开辟了直飞成都的全新远程航线。
中国南方航空和海南航空则使用787进行海外新市场的扩张:南航用787-8开辟了广州-伦敦和广州-奥克兰航线。海航则利用787-8大举进军北美市场,执飞连接西雅图、圣何塞、多伦多、芝加哥、波士顿的航线。在787家族的设计中, 787-8属于“新市场开拓者”,而更大、航程更远的787-9的任务则是进一步抓住新市场在稳定之后的增长机遇。另一方面,787-8和787-9也非常适于在已有航线上替换效率较低的旧式飞机,提高盈利能力;或与航空公司现有的777形成良好补充,视市场需求调整航班密度,增强运营灵活性。
与787家族的第一款机型787-8相比,787-9的机身加长了约6米,典型两舱布局载客量从242人增加到290人,货舱容量从125立方米增加到154立方米。在业载提升的同时,787-9的航程也有所增加。
作为更大的787,787-9堪称国际远程航线上的多面手:向下可以搭配787-8,用来把握新开航线的增长机遇;向上可以配合777,通过增加航班频次来增加营收。
在中国的航空公司加大国际扩张步伐的同时,世界各地的787也正在飞向更多的中国目的地,例如美联航正在用787执飞旧金山-成都航线,并计划在今年开飞杭州和西安;英国航空在用787直飞伦敦-成都航线;荷兰航空在用787执飞连接阿姆斯特丹与厦门、成都和杭州的航线;据统计,现在在中国每13分钟就有一架787起降,54条直飞中国的航线由787执飞。
随着越来越多的787投入运营,搭乘787来一场说走就走,直达全球各地的旅行,也非不实之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