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们对中医的误解,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四川省拨尖中医师(原名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主委刘松山在“松山医学讲坛”上特别提到——对症才除病,莫言中医慢,观念应改变!
刘松山在讲坛上说,中医研究人与自然、宇宙间的整体关系,从宏观分析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与人体虚实寒热之间的病因病机,对症状分类、处方用药称“辨证论治”。西医研究人体解剖、生理、病理,从微观分析致病因素、发病机制,进行诊断、用药。
“中西医同是治病救人,实则殊途同归。”刘松山说,某些病,单纯中医疗效差;某些病,单纯西医没法医。失血引起贫血、头晕乏力,要补充铁剂、输血,中医益气养血不行;中医湿热证表现舌苔厚、头身困重,要清热化湿,西药没招。所以,超出中医和西医能力范围治疗,就可能起效慢或久治不愈。
生活中,谈到中医治病“慢”,多指的是纯中药治疗难以见速效。其实,纯中药治疗思路就有缺陷,与纯西医的错误类似:不能海纳百川地吸收不同医学临床思维优势,各自单一的医学治疗模式导致了治疗缺陷和效果的差异。复发难治、慢性迁延疾病,不少都或多或少与自始至终单一的中医或者单一西医治疗所致。
那么,如何理解快慢呢?刘松山告诉大家,疑难重病采用联合治疗,如肺部严重感染,可能有耐药菌、真菌混合,要联合抗菌用药;治疗肿瘤需化疗、放疗、手术等联合。中医有效但不能包治百病,病程长、病情重都与起效快慢有关。迷信偏方、老中医经验方以求一招制胜,不能“速效”就对中医治疗将信将疑,用药浅尝即止,是缺乏客观评价,属认识偏差。数千年的中医需要随时代变革调整临床思维,才能适应新的病种的治疗,如糖尿病、肿瘤、高血压,需要采取中医与西医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提高、加快疗效。
生活节奏加快,还有人不怕麻烦、不嫌慢地“熬药”,正体现了中医的临床价值。错综复杂、难以起效的疑难病、慢病,慢效亦属有效、有效优于无效,快与慢是相对的。在诊治之初给中医机会,采取中西医联手的1+1>2的方法思路,患者获益会更大。
文/姜玲玲 编辑/于楠